华夏腹地的中原省,地广人稠,物产丰茂。自古以来有得中原得天下之说。
五年前,胡进调中原,大有问鼎天下之意。
这是一片孕育华夏文明之地,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历史,中原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一片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从古至今,华夏十个人,必有一个中原人之说。
但凡执掌中原之人,其后必上燕京执牛耳。这已经成为惯例。毕竟,能执掌华夏人口最多的省份,自然能问鼎天下。
胡进坐镇中原,自有深意。
从中部省一步到位中原省,就已经能清晰地看出胡进仕途未来的轨迹了。
执掌中原的胡进,似乎也没让人失望。他一上台便推出自己的“五个中原”宏伟计划,一度掀起华夏的建设热潮。
然而,非议也如影随形而至。
胡进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政府财政形成巨大亏空,而老百姓却
最典型的一件事,胡进用三年的时间,便将中原省居高不下的房价打压了下来。
房价是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一直以来,疯狂上涨的房价让无数家庭掏三代的钱包还不能买一个遮风避雨的家。许多家庭穷两代或者更多代的时间,为一个家起早贪黑。
房贷成为套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而且似乎陷入了死胡同。任何家庭,仿佛都逃脱不了背负房贷的宿命。
试想,一个人每天睁开眼就要为欠债而奔波,他的幸福感何
胡进敏锐地
土地财政是无数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政府要维持高运转、高消耗的行政功能,就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财政入。
卖地,一度是大多数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
要想将房价降下来,首先就得将土地成本降下来。土地成本下降,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的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胡进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总有用的时候。胡进曾想过利用其他产业来替代土地财政,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找到突破口。
当财政政策遭遇到难以为继的困境时,胡进的眼光便开始瞄准了一部分人。
聪明的胡进知道,所有借着政策的东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都有着洗刷不掉的原罪。而这些原罪,就成为了胡进的目标。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黑运动,
胡进开了一个非常隐秘的内部会议。会议要求会后不作会议纪要。参会人员,都是中原省手握重拳的各路人马。
会上,胡进要求,全省之内,个人资产
中原是个大省,经过几十年的经济
名单终于出来后,胡进
中原钢铁集团公司从名字上看,这应该是一家国企或者央企。而事实上,这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
公司老板叫张兆振,追溯他的出身,原来是个农民。
张兆振是个头脑灵活的农民。农闲之余,以走村窜户购废旧钢铁为业。张兆振购废铁,
当然,张兆振购废旧钢铁是有来头的。他的一个亲戚就
有一次,张兆振送废铁去钢厂,亲戚
说者本无意,听者却有心。张兆振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出来一个信息,未来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将是一个天量的数字。
炼钢本身就不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曾几何时,社会上出现过一股大炼钢铁的热潮。那时的张兆振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了。他亲眼目睹过土炉子土灶,只烧柴就能炼出铁疙瘩的事实。
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张兆振相信他能炼出来钢铁。
亲戚听说他要炼钢,高兴地找上门来,提出他以合股的形式,两个人一起炼钢。
想到就做到,张兆振拿出全部家当,加上亲戚拿来的十万块,又从银行贷了十万,拿着五十万块钱,张兆振开始了他的创业。当时就取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中原钢厂。
其实,
两个月后,
有人说,张兆振的成功,是时代造就了他。而张兆振却坚持,是胆量成就了自己。他有一个从不对外讲的秘密,那就是他曾经想过,如果事业失败了,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跑去火车道上卧轨。
张兆振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炼出来的第一炉钢,就被当地钢厂高价买走,并承诺张兆振钢厂炼出来的任何产品,他们都将购。
三十年过去,中原钢厂已经从小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钢铁企业集团,员工也从过去的两家自己人,
功成名就的张兆振如今已经从企业顶尖位子上退了下来,他的大儿子张彪接了他的班,成为中原钢铁集团的掌门人。
胡进记得张彪。他初来中原履职的时候,
作为大型企业的老板,行业的领军人物,张彪对他这个年轻的省级领导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张彪表现为倨傲,那么,胡进下基层视察企业时,张彪表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倨傲了,而是骄横。
胡进记忆很深刻,